周德武_前瞻2022–抗疫拐点年、应对通胀年、世界大选年

直新闻按

国际风云,世界变革,不只席间谈资,更以无形力量左右个体调整。

你会如何解释2021年,对2022年又有什么期待?

直新闻跨年特稿,邀请传媒人、学者、专家、读者、海外旅居者等,分享他们眼中的2021,展望迎面而来的2022。他们以真诚文字,思考世界与人心,窥探未来和趋势。

2022,愿世界更好,愿你更好。

下文是直新闻跨年特稿【你好,2022】第二篇。

文章带你前瞻2022年全球抗疫会不会迎来拐点?世界经济有哪些机会和风险?中美关系将走向何方?“大选年”如何影响地缘政治?

2021年的时间列车正驶向终点,车上所有乘客一身疲惫,几分茫然。但比起那540万因感染新冠被抛下列车、提前结束人生的逝者,活着的人总体是幸运的。

一、2021年是全球抗疫煎熬年

2021年11月,《牛津词典》将疫苗(Vax)作为年度热词,也算是对2021年的世界作了最直接的诠释。新冠疫苗的研发与时间赛跑,人类在短短的10个月内,就把新冠疫苗推向了市场,不能不说是医学的奇迹。

从年初在印度肆虐的德尔塔到岁末年尾的奥密克戎,新冠病毒已经进化了几个层级,尤其是奥密克戎在免疫力低下(艾滋病患者)人群中进行了长时间的演化,进而成了具有超强传播率的新变种。从南非11月下旬报告第一宗奥密克戎到如今成为欧美国家的主流毒株,仅仅耗时一个月,足见其快速传染的巨大威力。纵然美国舆论对南非的“透明度”大加赞扬,但并不能阻挡奥密克戎向世界其他地区的蔓延,人类的警觉永远赶不上病毒的狡猾,无论是武汉向世卫组织报告第一例患者,还是不知不觉中、德尔塔变种袭击印度,抑或是南部非洲这次“吹哨”,都在揭示同一个道理:病毒不分国别,它是全球共同的灾难,相互指责和妖魔化对方无济于事,只有世界团结起来共同抗疫,我们才能早一点走出新冠的阴霾。

二、气候变化问题背后的底层逻辑是科技竞争

战争、饥饿与疾病始终是困扰人类的三大古老难题,今天依然逃脱不了这样的宿命。科学的进步也会让人类变得狂热、傲慢和自负,但小小的新冠病毒搞得人类面目全非,这是大自然开的一个天大玩笑,也是对人类自信心的一次重击。也许我们会嘲笑103年前的“西班牙大流感”,那次瘟疫造成全球数亿人感染、数千万人丧生。而1914年7月至1918年11月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让数十个国家卷入“协约国”与“同盟国”之间的争霸战,让世界陷入了逢强必霸、逢霸必战的怪圈,1600余万人在这场战争中丧生、2000多万人受伤。瘟疫与战争是消灭人口最快捷的方式,马尔萨斯的理论得到了进一步验证。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诞生,让西方列强陷入了对新制度的恐慌之中,加上瘟疫的蔓延,让他们草草地结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某种意义上说,社会主义和不期而至的大流感“拯救”了欧洲、“拯救”了世界。而100多年之后的2021年,主义之争、瘟疫之患再次摆到了台面,战争的话题再起,新冠疫情在全球肆虐。美国战略学家基辛格在过去一段时期里,对人类重蹈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覆辙给予了多次警告。新冠疫情的暴发不断地告诫我们,大国不要彼此为敌,大家同在一个战壕,气候变化、瘟疫才是我们需要共同面对的敌人。

2021年的频繁灾难再次教会人类要对大自然多一份敬畏之心。格拉斯哥气候变化峰会经过激烈的辩论,总算给地球装了一个“温控器”,各国对碳排放作出了承诺,希望能将地球升温的幅度控制在1.5℃以内。这个宣言能落到实处吗?许多国家对此画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2021年的脸书公司干脆不要“脸”了,公司改名为META,誓言进军“元宇宙”。元宇宙的虚虚实实,让人类在虚与实的切换中有了更多沉浸式的体验,但支撑这一切的基础还是人工智能、5G、大数据以及脑控技术等,而芯片则处于这些领域的核心地位,其战略性可见一斑。

地球温度的升高,带火了碳中和概念。气候变化问题的背后是庞大的绿色产业链。正像人类的进化一样,从石器时代到青铜器时代,进而发展到铁器、煤炭、石油时代,并不是这些东西变得稀有了,而是被更先进的能源和生产工具所取代。无处不在的风、光如今则大显身手,这既有技术之争,也有规则之争。连大多数人讨厌的二氧化碳也被西方捣鼓成了货币,成了一个可以买卖的指标。碳货币的到来,会不会让美元失去定价的锚?这一次,欧洲人至少想在美国人的前头,或许预示着美元霸权从此走向衰落。

从碳中和到元宇宙,这些概念的底层逻辑仍是高科技。从历史发展脉络来看,任何一个大国崛起的标志之一是要引领一次工业或科技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由英国主导,第二、第三次工业革命由美国主导。而这一次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生物技术、新材料等为表现形态的新一轮产业和技术革命,中国在局部领域与美国呈现出并驾齐驱之势,美国的危机感由然而生。科技领域的明争暗斗也是必然的逻辑。

三、中美竞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2021年美国选民送走了特朗普、迎来了拜登。拜登在宣誓就职的前一天,亲自到林肯纪念堂悼念因新冠逝去的40万亡灵,他发誓把战胜疫情作为他上任后的第一项任务。然而,在拜登的任上,因新冠死亡的人数已经超过41万,比特朗普时期还要多。人们不禁要问,美国疫苗接种已经一年,为什么美国的死亡人数不减反增呢?

生命之逝与制度之失的争论还在持续。拜登来自民主党,向来以意识形态挂帅,2021年底还搞了所谓“民主峰会”,在自家民主制度摇摇欲坠的大背景下,这场峰会究竟是给自家人照照镜子还是把美国当成世界的样板加以推销?美国一些专家毫不客气地指出,“美国自身的房子着火,却抱着消防栓跑到别人家灭火。”拜登把世界描绘成民主与专制之争,连抗疫的口罩也被贴了反自由的标签,不得不让人质疑美国把“自由”的偏执性理解带进了死胡同。

在希望与失望之间,拜登的支持率也从上任之初的56%,下降到现在的42%左右,如此低的支持率也把拜登与特朗普划到了同类,一些专家把拜登称为“三无”总统:一无体力,二无魅力,三无能力。

2021年11月19日,拜登刚刚过完79岁生日,在竞选期间多次摔倒,自然引起民众对其健康的担忧;与特朗普激情四射的煽动性演说相比,拜登的讲话显得平淡无奇,始终吊不起听众的胃口,魅力指数无法同特朗普同日而语;至于能力,拜登一直自诩是协调各类矛盾的高手,在国会山混迹37年也算是政坛的老油条,号称“两党通吃”,“拯救美国人的灵魂”非他莫属。但是拜登力推的“重建美国更好未来”法案,却遭到党内同僚、来自西弗吉尼亚州的联邦参议员曼钦的反对,让其遭遇重大立法挫折。

2021年,曼钦赚足了世界的眼球,其“一言九鼎“的话语权分量甚至超过了拜登,以致美国主流报刊称其为“曼钦总统”,以讥讽拜登的领导力不足。圣诞节前夕,白宫迎来了一只新牧羊犬,取名为“司令”,一些网友就此评论道,全美最缺的是真正领导力,而不是这只任人差遣的假“司令”。

以2021年3月中美阿拉斯加高层对话为标志,中美关系进入“战略相持“阶段,中国从被动防守转为局部进攻,双方互有攻守,两国关系呈现出更加复杂的局面。平心而论,拜登上台以来,中美关系好过特朗普时期,但总体上仍在低谷徘徊。中美双方在谈谈打打、打打谈谈中艰难前行。

中美高层之间的接触明显增多了,与2020年仅有一次的夏威夷会晤相比有了较大改观。中国数十万留学生得以重返美国校园;中美两国的常驻记者可以不用担心被驱逐出境;孟晚舟回到了阔别三年的祖国;2021年的中美双边贸易额可望突破7000亿美元大关,创下新纪录,让中美经济“脱钩”之说在现实面前破了产。拜登上台之初抛出了对华竞争、合作与对抗的“3C政策”,年底不得不向中国承诺,不对华搞新冷战、不以推翻中国制度为目标、不搞同盟对华进行遏制的“三不”政策。

中美关系在特朗普执政时期“自由落体”,并呈现出巨大的惯性,在对华强硬成为两党共识的前提下,不可能指望中美关系迅速得到改善,人们高估了拜登拨乱反正的决心。

从3B(重建美国更好未来,Build Back Better)到3C(Competition,Collaboration,Confrontation),抑或是从3C到3B,内政和外交在拜登这届政府中已融为一体。把外衣当内衣穿,把内衣当外衣穿已是常态。中国成为美国一切国内问题的挡箭牌,以牺牲中美关系换取党派利益,既体现了拜登的政治算计,也符合美国的政治大气候,于是中美关系在其内在的逻辑中不断强化和演绎。

有些人觉得,美国任命“西藏问题协调员”,大打 “新疆牌”是个新动向,特别是在打“台湾牌”方面玩出了新花样。其实长期研究中美关系的人都很清楚,这些都不是新玩法。美国在西藏问题上向来小动作不断。2002年中美双方在安理会围绕“东伊运”涉恐问题进行过激烈的交锋。中美在“蜜月期”买不来美国的高科技,更何况在美国视中国为21世纪最大地缘政治威胁的情况下,更不可能将高科技产品卖给中国。最近美国密集出台相关政策,将中国数百家高科技企业列入“黑名单”均在意料之中。由于过去中美之间强调合作面,对竞争与对抗产生的摩擦没有通过麦克风放大,但并不等于这些问题不存在、不激烈,而当下只不过把这些问题放到了台面、撕破了脸皮,使得两国关系的观感变得极差。

美国的“替罪羊“好找,但真正解决问题的办法难找。处于科技巅峰的美国,仍拥有货币霸权、军事霸权,还可以继续任性一段时间,但这个时间窗口正在关闭,姑且不论有关中美“战略相持论”这个结论下得是否有点早,但可以肯定,中国在局部领域的引领作用,世界早已有目共睹。

四、展望2022年,有几大趋势若隐若现

第一,全球抗疫进入拐点,全面开启“后疫情时代”。2021年西方国家及东亚的新加坡、韩国、日本等国开始探索并强推“与病毒共存”,试验表明,新冠病毒对这些国家的冲击仍可承受,这为全面走向正常化奠定了科技及心理基础。

奥密克戎新变种不期而至,让全世界惊出一身冷汗,但初步研究显示,奥密克戎的毒性并不强于德尔塔,有些专家认为,奥密克戎的毒性甚至小于德尔塔,虽然科学家们还没有搞清究竟是奥密克戎本身的毒性在降低,还是疫苗大规模接种之后给普通民众带来了有效保护,总之住院率并没有相应上升。

根据以往病毒传播规律,病毒减弱是大趋势。如果说2021年普遍存在“一苗难求”的情况,那么2022年这种状况将大为缓解。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全球疫苗产量为90亿剂,而至2022年年中,疫苗产量将达到240亿剂,完全可以满足全球总人口的需求。更为重要的是,中美等国新冠口服药的紧急临床使用获批,这意味着人类在“防与治”两个层面初步找到了应对新冠大流行的办法,人类最糟糕的时间已经过去,2022年将有希望进入“后疫情时代”,各国将从关注感染人数全面转向住院率,新冠病毒是我们生存的大背景,但生活和工作的规划越来越不以新冠为中心及被其左右。

第二,2022年将成为全球应对通胀年。美国11月的通货膨胀率达到6.8%,创1982年以来的新高。而英国和德国的通货膨胀率也达到了5%以上的高水平,一些新兴经济体都面临恶性通货膨胀的风险。土耳其里拉贬值50%,成为第一个倒下的国家,埃尔多安振兴“突厥斯坦联盟”的雄心遭遇经济疲弱的铁板。为了应对通胀,2021年12月英国开启加息进程。美联储也已减少购债数量,逐步退出量化政策,市场普遍预计,2022年美国至少加息三至五次,美联储收紧银根,将导致美元指数上涨,对世界其他地区将产生巨大的溢出效应,新兴经济体的动荡不可避免。

第三,世界进入大选年,地缘政治相对敏感国家的政治走向尤其令人关注。中国周边国家及世界有影响力的国家均进入大选周期,其不确定性增加。例如韩国3月份、法国4月份、菲律宾5月份均进行大选,韩国和菲律宾能否保持对华关系的稳定,成为重要的观察指标。此外,欧盟“另类”匈牙利也将迎来大选,巴西和澳大利亚也不例外。

2022年11月美国将迎来中期选举,民主党凶多吉少。2021年美国在拉拢盟国方面有所得手,接下来将把重点转向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的周边国家。可以预料,美国高官对这些国家的访问将明显增多,但是美国已不是30年前的美国。拜登告诉盟国,“美国回来了”,结果是美国在阿富汗先“回家了”,连带着欧洲盟国在那里上演一场“大逃亡”的丑剧。特朗普早在2017年2月就喊出“让美国再次伟大”,结果在新冠疫情面前,80余万人再也没有机会站起来。

借助于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推动,美国对新冠病毒视而不见,美国经济复苏动力不减,或许会加大重构全球产业链的步伐。美国在科技领域的“小院高墙”越砌越高,中国的自力更生与欧洲的“战略自主”,都将对美国的霸权发起冲击。美国在政治极化、社会撕裂与分化、经济和金融虚拟化、国力弱化的催化之下不可避免地走下坡路,而中国将借助冬奥会及2022年1月1日生效的RCEP自贸区协议,向世界展示进一步开放的决心;党的二十大将向世界进一步展示中国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人民自信”呼之欲出。正像德国总理默克尔退休前向世界领导人正告的,十六年来德国与中国的GDP大体相当,十六年后中国的GDP已是德国近三倍,这是世界必须面对的现实。

地球围绕大国转。中美关系牵一发而动全身。可以预料,2022年中美在科技领域的“脱钩”与经济领域的“再挂钩”相交织,竞争、对抗与合作的三层关系更加盘根错节。习近平总书记把中美关系放在百年历史进程去看待,期待与美方探讨未来50年的和平共处之道。中美两国元首于2021年11月达成了“中美关系只能搞好,不能搞砸”的共识,但如何搞好尚无答案。

前驻美大使崔天凯有感而发:“面对复杂的形势,要始终胸怀‘国之大者’,不要总想着当 ‘网之红者’。”在笔者看来,网络世界里,民粹主义充斥,这既是美国的问题,同样也困扰着中国。美国是世界老大,就此话题博得眼球、蹭点流量很容易,但就“中美关系如何搞好”这道必答题提出建设性意见却难之又难。2022年是中国“稳字当头”之年,中美关系如何稳定下来也是其应有之义,但愿“网之红者”不要把这个主题带偏。

作者丨周德武,香港大公报副总编辑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