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名在国际顶刊发封面文章的本科生曾高考失利,教授称他能“成就导师”

澎湃新闻记者 岳怀让

岁末年终,正值大学期末,南方科技大学本科生柳皓宇成为最近教育领域颇受关注的话题人物。

南方科技大学新闻网 图

据中国青年网2021年12月31日介绍,柳皓宇为第一作者的研究成果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上,并被选为“编辑推荐”。《物理评论快报》是世界著名的物理学顶级学术周刊,主要发表重要的物理研究成果。

南科大博士生王志备、南科大-香港理工联培博士生高立豪、华中科技大学教授黄永安以及香港理工大学教授唐辉为共同作者。南科大前沿与交叉研究院的教授赵新彦和邓巍巍为共同通讯作者。他们的研究发现了连续激光诱发液体射流共振的新现象。

教授邓巍巍这样评价他:“在给柳皓宇写的推荐信里,我写道:优秀的学生只需要一个就可以成就一个助理教授(tenure-track assistant professor)的终身教职(tenure),柳皓宇就是那种可以成就tenure的学生。”

力航系招生宣讲会上,柳皓宇与邓巍巍教授的第一次合影

去年7月本科毕业后,柳皓宇赴耶鲁大学就读博士。这篇封面论文,在他从南科大本科毕业前就已被接收。他认为自己对科研的道路是坚定的,“好好做研究,争取以后能继续留在学术界。”

澎湃新闻记者注意到,在南方科技大学新闻网上,去年6月曾刊文《柳皓宇:着迷于思考的快乐工程师》介绍了本科生柳皓宇的科研路。

文章一开篇就用排比句写出了这名本科生的成就:他获得耶鲁大学、密歇根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明尼苏达大学共六所学校“直博”offer(录取通知书),且这些学校都给出了全额奖学金;他代表南科大参加国际遗传工程机器大赛(iGEM),所在团队获金奖以及三个单项奖提名,位列内地高校前三;他发现全新流体力学现象,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向物理学顶刊《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投稿科研论文;他是导师眼中“天道酬勤,功不唐捐”的学生,被评价为“可以成就tenure的学生”。

在波士顿参加iGEM

柳皓宇所在的iGEM团队

柳皓宇是南科大致诚书院2017级工学院力学与航空航天工程系(简称“力航系”)本科生。而在四年前,他高考发挥失常,“压线”进入南科大。回望在南科大的四年,他说,这是他的“南科一梦”。

柳皓宇高中毕业于长沙市一中,作为尖子生,高考发挥失常,差点与南科大“擦肩而过”。“我妈妈说南科大是个好学校,我就来了!”他说,他对大学做了很多了解和规划,最终打动他报考南科大的,是面试时教授们的亲切和魅力。“南科大的631招生模式,‘拯救’了我。”

“压线”进入南科大,拿到最低一档的新生奖学金,柳皓宇称自己获得了一个“重生”的机会。后来他的导师邓巍巍教授了解他进入南科大的过程后,以“挽救高考志愿的一个真实案例”在网上发文表示,南科大自主招生综合录取模式,为高考暂时失利的“好苗子”,提供了选择和成长的机会。

高考前与父母在长沙市一中校门口合影

入学后,柳皓宇还不明确自己的专业方向。但是他并不焦虑,因为第一年不分专业,他有充分时间获取信息之后再做决定。同时,柳皓宇花了大量时间参加在学校里举行的各个专业的学术讲座,其中一个关于空气动力学研究的讲座深深打动了他,“我觉得力学是一门迷人的学科”。

坚定他选择的,是大一下学期参加的专业介绍会。每年暑期前,全校各院系会召开专业介绍会,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柳皓宇回忆起参加力学与航空航天工程系的专业介绍会的场景,会场分成几十张小桌,力航系教授悉数到场,每个教授主持一桌。柳皓宇被力航系强悍的师资震惊了:三个专业方向都由院士领衔,尤其是流体力学方向的十个教授,全是有国际一流大学学习和工作经验的知名老师。

柳皓宇发现和自己坐在一桌的教授很眼熟,马上认出他就是南科大的“网红教授”邓巍巍。邓巍巍在《知社学术圈》和《知识分子》发表的文章“美国终身教授海归记”,传播甚广,在学术圈引起热议。柳皓宇还看过邓巍巍接受央视《面对面》年终特别节目的专访,非常认同他说的“在美国成熟的大学,我只是螺丝钉;但是在南科大,我们可以做DNA”。这种做DNA的精神深深打动了他。与邓教授交流之后,柳皓宇对他在微纳流体方面的研究非常感兴趣,恨不得马上进他的课题组,但也有点担心会不会太早。当时邓巍巍对他说:“一定要早进实验室,这是对大学资源的充分利用。你会立刻结识一群师兄师姐,会早日迈向成功或及时试错纠错。”

这一番话彻底明确了柳皓宇的大学规划方向。大一暑假前,他给邓巍巍发了一条,开始正式加入邓巍巍教授课题组,并获得了丰富的实验室资源:自己有一个光学台,上面高速相机、激光器、示波器等设备,可供他这个大一将过、大二未始的本科生驱策。

邓巍巍期望学生每周花100个小时在学业上,包括课业、英语和科研。柳皓宇算了算,这等于一周七日无休并且每天需要投入14个多小时,虽然不轻松,但也不是什么难事。邓巍巍说:“柳皓宇是为数不多的达到这个标准的学生。他来得比我早,走得比我晚,要么泡在实验室里,要么沉浸在文献里,乐此不疲。我很高兴他的成绩证明我的100小时理论是有道理的:天道酬勤,功不唐捐。”

在实验室工作

课题组对本科生与研究生标准一样:每周要交一份正式的研究进展报告,每个月全组开一个 mini conference(小型学术会议),大家在规定时间内讲一个月内的工作,而且要深入浅出;听众会毫不客气地“吊打”台上同伴的漏洞,也会为同伴的精彩表现喝彩鼓掌。邓巍巍认为,这是在千锤百炼同学们的科技表达和有效沟通能力。柳皓宇逐渐摆脱青涩成熟起来,还从博士研究生的师兄师姐那里“抢”过两次最佳报告奖。

“这极大提高了我作学术报告的信心,也让我一次次走出舒适区,从此不再害怕在台上作报告。”大学四年里,柳皓宇在大大小小的讲台作报告,信心十足。在全国流体力学大会上,他作为为数不多的本科生上台作学术报告,得到师生的赞许。

“邓老师是大学四年对我影响最深的人,我很早地就进入了准研究生的状态。”柳皓宇说,“不仅是科研,邓老师也想方设法帮助我们的英语学习,比如有段时间他每天会在上午跟我们分享华尔街日报侧栏的新闻内容,这让我养成了读英文报纸的习惯,我将每天早上看报纸当成我开启一天的方式,而且报纸语言表达精炼,还会制作精美严谨的图表,这极像学术文章的构成。”

除了科研和英语学习,柳皓宇还从导师那里学到了为人做学问的熏陶和启迪。他通读了导师推荐的费孝通《江村经济》一书。“我们初涉科研的学生很容易不踏实,书中的研究方式非常严谨细致,让我明白了把日常工作做扎实做细致的重要性。邓老师给我的教导是一辈子的财富。”

“在实验室,我提前感受到了当研究占据生活的大部分是什么样的感觉,在学好课程的同时把大把大把的时间投入进了心爱的研究中。”毕业前,柳皓宇作为唯一第一作者向顶级期刊投稿的学术论文已被接收,目前正在修改。“柳皓宇进入实验室不久就崭露头角,成为实验室主力。”邓巍巍说。

谈到大学里最重要的一段经历,柳皓宇认为,2019年底代表南科大参加在MIT举行的iGEM(国际遗传工程机器比赛)最难忘。在这个比赛中,他作为团队一员斩获金牌和三个单项奖,创造了南科大参赛以来的最好成绩。

大学跨学科学习的经历,还为他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有趣的是,在我和教授表明了我对生物也非常感兴趣时,他说他也同样觉得生物学的很多问题十分迷人,还给我推荐了他也兼任项目导师的耶鲁Physical and Engineering Biology(PEB)项目。这个项目把科学和工程糅合在一起,让诸如力学、物理、生物等不同背景的学者在一起合作研究一些重要的生物学问题。我之后一定会加入这个项目,去做更多让我兴奋的研究!”

谈到自己最大的特点,柳皓宇用“快乐的液滴工程师”来形容自己。邓巍巍实验室名为液滴工程实验室,而他就是实验室里快乐的工程师。邓巍巍这样评价柳皓宇:“在给柳皓宇写出国申请推荐信里,我写道:优秀的学生只需要一个就可以成就一个助理教授(tenure-track assistant professor)的终身教职(tenure),柳皓宇就是那种可以成就tenure的学生。”

对于未来的规划,柳皓宇认为自己对科研的道路是坚定的,“好好做研究,争取以后能继续留在学术界,最好是努力回到南科大。”

责任编辑:蒋晨锐 图片编辑:施佳慧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