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最适合春节档的电影

春节档票房大战正酣,好不热闹。可要我说:无缘大银幕、年前刚刚上线的《瀑布》才是最适合这个春节的电影。

可比起众声赞誉、成功破圈的《阳光普照》,钟孟宏的这部新作却备受冷落。不但关注者寥寥,口碑也较前作相去甚远。同样是某影展最佳,待遇缘何大相径庭?

从豆瓣短评中,我们不难概括很多人对本片直观感受不佳的原因:

一是同刻画群像的《阳光普照》比,《瀑布》的焦点始终是母女二人。因为“格局”小,戏剧冲突与悲剧色彩均下降不少。

二是就拍这样一个小家庭,在调性把握上也是不伦不类:能从暗战撕逼的惊悚片转向守望相助的鸡汤片,这让一些人很不适应。

三是与电影无关的一些现实因素在作祟:《瀑布》所展现的疫情防控、阶层跌落和生活苦难在海峡对岸的我们看来简直是“小巫见大巫”。在真正的人间惨剧面前,《瀑布》那点儿小资产阶级的空虚迷茫似乎不值一提。

OK,且先不管这三种意见对不对,我们简单归纳一下:第一种,针对的是剧作;第二种,面向人物情感;第三种,是讲主题表达。我们不妨分头讨论。

先从剧作入手。说到剧本,虽然同属某展最佳,但《瀑布》有一个奖却是《阳光普照》没有的——那便是最佳原著剧本。这个故事若真像一些网友说的那样单薄,那某展评委的眼光真是堪忧。

那么,这出小家庭的悲喜剧到底比大家庭的悲情史强在哪呢?依我之见:它是靠“一语双关”的高概念胜出。

剧作:“蓝色”与“瀑布”的高概念

一语双关的概念设计在《阳光普照》中只局限于片名的谐音梗——影片的英文名是《A Sun》,在英文中:Sun与Son的发音相同。

“儿子即太阳”是个需要调动想象力的抽象概念。但到了《瀑布》,钟孟宏匠心独运地打造出一对可见可闻的直观概念——“蓝色”与“瀑布”:它们一为视觉、一为听觉,是贯穿全片、相辅相成的一组高概念。

先说蓝色。

蓝色是忧郁和死亡的颜色。“blue”一词,本就有忧郁、悲伤之意。以蓝色调的大量使用来表达主题,大家可试回想一下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影史经典《蓝白红三部曲之蓝》。

看得出,钟孟宏的摄影风格受基氏影响颇深。在其前作《阳光普照》中,我们同样能看到蓝色对人物内心和电影主题的彰显作用:

乌云蔽日的天空、深夜无人的驾校、关闭幼子阿和的辅育院宿舍皆为蓝色,尤其是长子阿豪坠楼的那个夜晚——悲伤父母的面容消融在愁云惨淡的一片深蓝中。

与基氏一样,钟孟宏用蓝色凸显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

而到了《瀑布》中,蓝色有了更新、更明确的指代:它是口罩的颜色,象征着新冠疫情本身。

最明显的视觉暗示来自罗品文和小静住所外悬挂的蓝色帆布:这是一个巨型口罩,将人与世界隔离。冷漠都市的寂寞人心,因隔离而更加疏离。

大楼外的蓝色帆布

宅在家的品文与小静朝夕以对以致矛盾暗长,加上失业的影响、经济的压力终导致品文的病情急剧恶化。恰如钟孟宏所言:“《瀑布》已不再是一个家庭电影,它关系到去年的生活里面被隔离、被压抑、人与人之间被推开的一种非常强烈的距离感。”

直到大楼拉皮整修的工程完结,帆布缓缓落下,溢满整个客厅的湛蓝色才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往昔重现的“阳光普照”——蓝色消退之际,正好也是品文病愈后找到新工作,渐获新生之时。

另一个重要的蓝色意象是品文病友口中提到的法国画家德加的画作《风景中的赛马》,她说:原作本来是张缤纷的水彩,阳光洒在每个人身上。但这幅画挂太久,颜色都退了,只剩一片蓝色。

“褪色的水彩”无疑象征着疫情笼罩下的芸芸众生,他们的生活失了颜色。频繁的隔离与封锁加剧了社会的原子化,放大了无处可诉的孤独:“不知道从哪来,也不知道去哪里”似乎成了每个无助之人无法逃避的宿命。

片中德加画作《风景中的赛马》

从将蓝色调作为表达主题的视觉手段到将蓝色包裹成一个影射疫情本身的高概念,钟孟宏的影像功力在《瀑布》中更上一层楼。我们看到:

被拆卸下的蓝帆布呈下坠姿态,而“瀑布”也是下坠的。恰如“蓝色”=“忧郁”,在英文中,“瀑布”与“下坠”的单词都是“Fall”。

“瀑布”究竟是什么?是无可追回的往昔、无从掌握的当下、无法预测的未来,是不断下坠却无计可施的人生。对品文来说,她先是失去家庭、继而丢了工作、最终连自身健康也丧失了——她的人生就是一场无情直落的“瀑布”。

然而,作为高概念的“瀑布”仅仅是靠贾静雯的台词来加以明示么?钟孟宏对“瀑布”打通了视与听的任督二脉,“瀑布”既是幻听、也是幻视。这为全片带来一个首尾呼应、真假莫辨的剧情架构。

怎么说?瀑布,就是水,就是病友口中“偶尔飘来一阵雨,点点洒落了满地”(蔡琴的《抉择》)。

影片开场不久,“明明没下雨,却以为下雨”的品文冲出家门寻找女儿——这是她脑海中的瀑布声音外化为暴雨的视觉形象,更是她对女儿未来遭遇洪水袭击的一次“预见”。所以,你能一口咬定品文只是单纯的失心疯么?

品文在暴雨中寻找女儿,与片尾女儿被洪水冲走呼应

再配合稍后的“果真有蛇”情节,我们会发现,品文在发病期间反而能窥见到隐匿在暗处的人间真实,却无人重视。“幻想成真”其实是影片非常有意思的设定。延续这个思路,我并不认同有人认为片尾出现的女儿获救场景是品文的幻想——虽然那出自她的主观视角。

因为我们要留意到钟孟宏之前给出的画面信息:小静先前穿过一件特别的T恤——上面印着“Don’t Sweat it”(意为“别担心”)。我们能清楚地看到在结尾的搜救画面中,小静穿的就是这一件。

这件T恤在本片中反复出现

你若说是品文对这件衣服特别有印象便于她“幻想”或是钟孟宏在片尾想保留以往作品的残酷黑色,故意留下一个不确定的结局让人惴惴不安,我是不同意的。

说到雨天,在《阳光普照》中只被赋予寻常的表意:预示着即将到来的灾难和厄运。片头的砍人案、菜头被阿和的爸爸撞死都发生在滂沱大雨的夜晚。从渲染氛围的外景到“雨天”=“瀑布”=“洪水”的文本内核巧思,钟孟宏对天气的提炼赋能之功更加高妙、天气与具体情节的联动也更为紧密。

就像较之《阳光普照》中频频对准天空、大同小异的浓云蔽日,品文与女儿卖房之前的空镜头是这样的:乌云将地上的房屋逐排吞没——这预示着她们即将被黑中介所骗,差点将房子贱价出售。

《瀑布》的“情景联动”更加妥帖生动

另外要特别提及影片开场的那个固定镜头:金色的阳光打在蓝色的大楼上,这是人心发出的微稀光亮与笼罩城市的深蓝之间的较量。再看马路上车流滚滚,一群行人待红灯变绿后有序通过——

对此我们很容易想起阿和爸爸在《阳光普照》中面对众学员的演讲:“人生就是一条路,红灯就停,绿灯时慢慢走,人生路就会平平安安”。这是一个极其高明的开场和致敬。同样是拍天气、同样是第一个镜头,《阳光普照》中的雨中骑行便相形见绌。

论视觉元素的丰富性,《瀑布》开场胜于《阳光普照》

说完了“蓝色”与“瀑布”这一对视听高概念,接下来让我们探究一下片中的人物关系。

人物:“母女情深”的反转互文

影片故事改编自钟孟宏友人的真人真事。钟孟宏以往的作品一向关注不完整家庭的人际关系,但这些作品重点描绘的都是父亲角色,不论是《阳光普照》的陈以文、《失魂》中的王羽还是《第四张画》的戴立忍。

《瀑布》是钟孟宏第一次深度刻画女性角色和呈现母女亲情,男性退居其次。就像他自己所说:“我需要这部片子里面男性的戏份非常少,纯粹用女性的角度,母亲跟女儿之间。”

那么,要如何表现母女的情感羁绊与复杂关系呢?

类似的镜头设计,参见港片《一念无明》

这就说到那个让很多人诟病的从惊悚片到苦情片的类型“反转”。反转的,其实是妄想退场后二人的真实关系。这一不确定叙事的高明之处在于:通过大量前后呼应的情节互文,让先前所有的不确定归于确定。

比如:导演不厌其烦、屡屡强调的母亲催促女儿走出卧室的情节,在后来母亲确诊思觉失调后用了一场戏加以回应:是女儿做的牛腩饭并催促母亲开门。由此我们便可知道,餐盘上的“bitch”也是母亲所写。这在之后母亲怀疑女儿偷窃存折的一场戏中又有呼应:当时正处于发病期的母亲口不择言地称呼女儿为“贱人”。

另外,独坐客厅的女儿向母亲抱怨“我好像生病了”这幕,我们很快通过后来的情节得知“患病”的其实是母亲。而她之所以向前夫提及女儿“生病”一事,是因为内心深处对自己的抑郁症状有所认识,变相地寻求帮助。

所有这些互文段落,几乎都在前30分钟内完成,可见钟孟宏考虑之周祥、叙事效率之高。

父亲一角看似鸡肋,其实非常重要。他是母亲心头的病灶:他的出轨与缺席对母亲的女性魅力是一次重大打击,使她从此无法放下对过去的期待。

记得后来卖场同事不经意的那句“你年轻时一定很漂亮”的恭维吗?钟孟宏为什么要特意说出这句台词?是因为父亲已证明了母亲作为女人的失败、而失业又进一步证明了母亲能力的失败。

所以我们看到,在与卖场经理的应聘谈话中,昔日的白领主管已变成一个信心被完全摧毁的落魄妇人——贾静雯闪躲的微表情与结巴的话语将人物的复杂内心诠释的惟妙惟肖。

母亲的心理畸变过程交代的详实可信。与之配套:女儿对母亲由疏到亲的情感转变也必须令人信服。这除了归功于王净与贾静雯并驾齐驱、能量暗藏的表演外,钟孟宏特意安排了两次“局外人”的闯入视角来催化母女感情的升温。

第一次是当小静了解到父亲的出轨真相、发现自己还有个弟弟之后,她的感情立场迅速转向了母亲一边:因为离婚时间只有三年,父亲属于婚内出轨。她几乎一夜长大,承担起照顾母亲的重任、第一次主动为母亲买餐。但这时的她尚不清楚具体在精神层面该给予母亲怎样的支持,就像母亲因为家里来了一群同学而感到不悦后,小静会以“如果你好好的,怎么会跑到外面去淋雨”的话刺痛母亲。

所以虽然有了身体上的照料,母亲的病情还是加重了,直到房屋失火二度入院。这才有了许玮甯饰演的陈医师适时的再次介入,她提醒小静:最要紧的是理解母亲,多站在她的角度,不要一直否定她。

于是我们看到:开了窍的小静终于懂得了该怎样与病人相处。当母亲幻想再次发作时,她不再急于否定,而是配合母亲演了一出“撵走卫兵”的好戏;当母亲抱怨自己连个鸡蛋都剥不好时,小静马上补充道:我也剥不好;而听到母亲一遍又一遍提醒自己带上悠游卡和钱包时,小静也没有表现出不耐烦。

撵走卫兵一幕创意虽佳,却声画重复,略嫌冗长

心病还需心药医。女儿无微不至的关怀这味药,钟孟宏下的料很足。美中不足的是另一副药:来自陈以文扮演的卖场主任。

虽有餐桌戏、搬家戏等桥段来铺垫二人的情感,但这份感情还是令人难以信服。对主任来说,对品文萌生爱意是合理的:因为品文谎称自己的老公已死,这第一时间勾起了他的伤心往事,加上日久生情。

但对品文来说,动心的理由则很不够:这与品文所处的阶级人群和对前夫的难以释怀相悖。作为一个昔日“人上人”的白领阶层,她的眼界决定了不会轻易接纳一个卖场经理。否则她不会下岗之后还执意蹲守在昔日的办公大楼。

当然,男女之情在《瀑布》中不是最主要的,钟孟宏刻画出了此前从未涉足过的母女情深已经难能可贵。《阳光普照》的感情线虽多,但我们不妨回忆一下:除了爸爸对阿和从仇视到接纳的父子情外,那里面的母子情、兄弟情乃至阿和与小玉的爱情,铺垫同样不够。

尤其是表达狱友之情、众人齐唱的《花心》,其实颇为突兀。在《瀑布》中,它又变成了魏如萱 兀自独唱的《抉择》:类似的表达都过于直给,或可采用一种更含蓄的点题方式。

《瀑布》以歌曲点题:“雨”

《阳光普照》以歌曲点题:人生

讲了这么多情感,《瀑布》只是一段走出过往与痛苦的私人诊疗记么?这么想的话,未免小看了钟孟宏。《瀑布》不是一部以疫情为背景的家庭戏,它的主题就是新冠疫情。

疫情:不是背景而是主题

贾静雯饰演的罗品文一角不单单是她自己,她代表着疫情下的每一个普通人。

这么讲,或许有的读者会不服气:总不能因为钟孟宏使用了个“蓝口罩”的高概念,就将它捧到这个程度吧?别急,除了蓝口罩外,片中的“新闻”这一要素同样不容忽视——电视里的社会新闻每每与品文当下的私人经历高度契合,所以我才说:品文只是为疫情所苦的芸芸众生的一份子。

当品文与女儿的关系愈发紧张,自己的病情初现端倪时,电视中播报“新冠病毒正以惊人的速度传播”;当保姆探望小静,俩人在餐厅吃饭时,电视里放着民众争抢口罩的新闻;而在品文找到工作、生活向着好的方向发展时,电视里播放的恰好又是昔日繁华的商业老街解封......也就是说品文个人罹患的疾病史与广大民众遭遇的疫情史步调一致。

而在影片结尾,社会新闻干脆直接与母子俩的人生融为一体:小静与其他七个同学一起被大水冲走,搜救队员全力寻找他们——像极了疫情期间那些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无预警泄洪”的水坝就是说来就来、卷走数百万人生命的病毒。

影片以《瀑布》为名,其实身处闹市,哪来的瀑布?瀑布,藏在每个人的心中。平静的生活原本就像品文家中的题字一样“流水不腐”,直到突如其来的疫情将其扭曲成了洪水滔天。

影片细节:流水不腐

两年前的这场大疫,不知不觉间改变了全人类的生活,影响绵延至今。想必很多人在午夜梦回之际,耳朵里都会时隐时现出那个独属于自己的”瀑布轰鸣”,那是生活中湍急的暗流与可怕的偶然——摊上它的概率只有千万分之一,可一旦被它寻上,瞬间就能吞没一个人的所有幸福。

如此时代,岂有不病之理。除了医院里同病相怜的病友们,大家应该还记得超市那个与品文起争执的老头吧?若非经济拮据与生活压力,谁会无端患上“强迫怀疑症”,与一袋饼干一较短长?

面对时代的洪流,个体是独木难支的。我们发现,在迎战疾病的康复之路上,虽然母女二人同心协力、守望相助,但生活的最终起色也少不了一路上的贵人相助:

品文离职成为“工闹”,上司非但不报警还奉上6个月的薪水;她煮饭失火致家里成一片泽国,原先的佣人不计回报地打扫收拾;品文孤独一人住进医院,却遇到惺惺相惜、主动开导的病友;而当品文寻找工作时,命运又安排给她一位善解人意的大龄暖男;当小静经验不足差点被骗时,又是那个看似最油腻、最滑头的主任及时揭开下属的圈套......

正义的主任:人物的反差萌与情节的反高潮

没错,《瀑布》其实很主旋律,而这样的人生境遇也未免太理想化。品文的个人遭遇虽然不幸,但社会交往却顺遂得一塌糊涂——这在现实生活中,可能吗?

但你又要钟孟宏怎样呢?在疫情这一主题上,也捡拾起前作的阴冷与残酷?让品文遇到一个像《阳光普照》中菜头那样的人,将剩下的钱也骗个精光?或让女儿和她同学在洪水爆发中死去?

也不应该、不至于吧。有句老掉牙的话叫“隔离疫情,不隔离爱”。每个人都不是孤岛,哪怕在新冠肆虐的城市,再隔离、再封闭,总会有人与你互动并伸出援助之手。

刘冠廷客串正能量“中国消防员”

不管是作为讴歌社会有爱、人间温暖的主旋律电影,还是作为描绘疫情本身的电影,《瀑布》都是当下华语影坛难得一见的好作品。它比起反应疫情的《中国医生》与《穿过寒冬拥抱你》怎样?

据说眼下的文艺作品都需紧扣时代脉搏、准确把握当下。试问一下:这个春节档,有哪部影片达到了“面朝当下”这一标准?《狙击手》与《长津湖》是历史题材,不必多说。《四海》宛如梦幻的南澳与《奇迹》宛如做梦的结尾很“当下”吗?抑或《这个杀手不太冷静》更“当下”?

很当下的一点是:你我的生活暂时还脱不了口罩,我们看电影也得戴口罩——以上哪部电影中是有口罩的?当然,“奇迹”始于12年、止于19年,这一与新时代时间节点高度契合的奋斗史不需要口罩。至于《四海》的广州属于哪个“当下”,就不得而知了。

《瀑布》中的学校

我们想看到能反映当下、与普通人的情感命运深深共鸣的电影。不论它是正能量还是负能量——

就像《瀑布》虽借陈主任之口抛出一句“未来会怎样,没人会知道”的负能量,但一转念,钟孟宏却始终无法狠下心来。

他用贾静雯的话向平凡的我们送上最大的正能量:“我会努力好起来,和你一起生活下去。”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