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谈判大消息!双方代表团已抵土,乌外长_最大目标是达成停火,泽连斯基已设定红线!俄外长将访问印度

每经编辑:彭水萍

据央视新闻,当地时间3月28日22时左右,俄乌谈判乌克兰代表团飞抵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当日早些时候,俄罗斯代表团已经先行抵达。

当地时间29日上午10时30分左右,新一轮俄乌面对面谈判将在土耳其总统府伊斯坦布尔办公区举行。

土耳其总统府发布消息称,在29日俄乌代表团举行面对面谈判前,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将与双方代表团举行简短会议并发表讲话。

俄乌此前谈判(图片来源:新华社)

当地时间3月28日,土耳其外交部宣布,俄乌新一轮面对面谈判将于当地时间29日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举行。28日,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也表示,土耳其为和平做出了最大努力,并透露在29日谈判前,土方将分别与双方代表团举行简短会议。

埃尔多安表示,近期,他持续与俄乌领导人保持电话沟通,目前沟通继续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俄外长:普京从未拒绝与泽连斯基见面,但现在时机未到

当地时间3月28日,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表示,俄乌谈判今天或明天会在伊斯坦布尔举行,俄方希望谈判能够取得成功。

拉夫罗夫强调,俄罗斯有义务保障顿巴斯人民不受到基辅当局的伤害。乌克兰不加入北约、非军事化和去纳粹化是谈判必须要谈的问题。

图片来源:央视视频截图

拉夫罗夫说,俄总统普京从未拒绝与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见面,但现在为交换意见进行的会面将产生反作用,需等待谈判达成协议。

泽连斯基与英国首相举行会谈,乌外长:俄乌新一轮谈判最大目标是达成停火

乌克兰外交部长库列巴28日表示,乌克兰在土耳其与俄罗斯新一轮面对面谈判的最大目标是达成停火。他还说,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已经为谈判设定了明确的红线,也就是:不拿人员、土地或主权做交易。

此外,库列巴还预测29日在伊斯坦布尔双方的会谈成果最低方案为解决人道主义问题。但库列巴表示,到目前为止,双方还没有在任何一点上达成一致。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当地时间3月28日,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在社交媒体上表示,他与英国首相约翰逊举行了会谈。双方讨论了加强对俄罗斯的制裁以及两国国防合作等问题。

俄外长拉夫罗夫本周将访问印度,重点谈贸易及支付方式

据央视新闻,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计划于本周访问印度。此次俄外长访印预计将集中在俄乌冲突的战略问题上,另外有关出售俄罗斯石油、支付机制、武器供应等问题都将是讨论的内容。

据多家印度媒体3月28日报道,莫迪政府上周在议会表示,印度正在考虑以优惠价购入俄罗斯石油,目前由印度财政部牵头的跨部门小组正在调研西方制裁下印俄两国贸易支付问题。

印度媒体报道称,本周俄印两国央行将进行技术性会谈,俄罗斯还将派出一个工作组在拉夫罗夫访问印度之前就建立贸易支付系统进行商谈,简化卢比和卢布支付系统,为将来两国贸易铺平道路。印度方面在这次与拉夫罗夫的会面中,将寻求俄罗斯的明确保证,及时交付S-400防空导弹系统以及AK-203突击步枪的备件和组件。

到目前为止,印度一直对联合国批评俄罗斯的所有决议投弃权票,并呼吁进行谈判。

德国副总理:七国集团已拒绝以卢布结算俄罗斯能源

据央视新闻,当地时间3月28日,德国副总理兼经济和气候保护部长哈贝克在结束七国集团能源部长视频会议后表示,七国集团的成员国拒绝俄罗斯提出的以卢布支付能源的要求。德国目前正担任七国集团的轮值主席国。据哈贝克透露,欧盟方面的官员当天也参加了会议。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按照哈贝克的说法,七国集团部长一致认为,要求以卢布支付是“对现有协议单方面且明显的违背”。他指出,签订的合同依旧存在效力,所涉及的企业必须履行合同规定的义务:“这意味着用卢布付款是不可接受的。”

上周,俄罗斯总统普京宣布,要求“不友好国家”今后只能以卢布支付进口天然气的费用。由此,有进口需求的国家将不得不购买卢布。作为受影响的国家之一,德国截至目前都是通过欧元结算天然气的运输。

俄罗斯联邦委员会(议会上院)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席阿布拉莫夫对此回应称,G7拒绝以卢布购买俄罗斯天然气,这肯定会导致天然气供应中断。俄罗斯不能免费供应天然气。

拜登称其关于普京“不能继续掌权”言论是表达愤怒

当地时间3月28日,美国总统拜登就其2023财年财政预算提案召开新闻发布会。在回答记者问题时,拜登称,他之前公开发表的普京“不能继续掌权”的言论是出于“表达愤怒”,并非计划改变政策,呼吁政权更迭,将普京赶下台。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VCG6

拜登表示:“我只是在表达我的愤怒,他不应该继续掌权,坏人不应该继续做坏事。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需要用任何政策,做任何事,以任何方式推翻普京(政权)。”

当地时间26日,拜登在访问波兰的最后一天就乌克兰危机发表长篇演讲,演讲结尾,他突然表示,普京“不能再继续掌权”。此番言论引发巨大争议,美方官员接连“灭火”,一些欧洲国家领导人也表示在这一问题上与拜登“保持距离”。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综合央视新闻

每日经济新闻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