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18号线长江南路站外,共享单车都挤到马路上了,超大空地凭啥不让停_

“骑车到地铁站,想停车太难。”市民李女士(化名)日前通过12345市民服务热线反映,其家旁的长江南路地铁站最近新开通18号线,新线路让她上下班通勤节约不少时间。但方便之余也有新烦恼:电动自行车骑到长江南路站无处停放,只能停到较远处再走回来,耗费大量时间。她建议长江南路站外增设固定停车点,解决非机动车“停车难”。

早高峰停车压力巨大

1月24和25日,记者连续前往18号线长江南路站走访。长江南路站位于逸仙路长江南路交叉路口西北一角,有4个出入口,分别是地铁3号线配套的1号和2号口,18号线配套的3号和4号口。作为目前18号线北侧的始发站,大量市民经由这里前往杨浦区、浦东新区。9时左右的早高峰时段,4号出入口前,进站市民排成长队,几乎延伸至马路。

△唯一一处非机动车停车场一直处于停满状态。

从家到地铁站的“最后一公里”,市民大多选择骑共享单车和电动自行车。放眼望去,长江南路南侧人行道上堆满共享单车。记者发现,有市民骑车过来发现没地方停,为了图方便,索性随手停下。就这样,一辆接一辆的车在不该停的地方堆积起来,影响美观,阻碍通行。“路都快走不了了。”一名过路市民向记者抱怨道。

长江南路北侧地铁站,人行道情况也差不多,长江南路与淞塘路、同济创园内部道路的两个路口附近,不论是绿化带还是盲道,塞满各式各样电动自行车。站下方横穿而过的小吉浦河上有两座桥,桥上两侧本该行人通行的区域也停了三四排电动自行车。

在长江南路站的1号和2号出入口附近,有一处10多米长的非机动车停车场,路边50米左右沿线人行道也可供市民停车,可这些区域远不够用。记者注意到,在一处消防通道,共享单车堆成两座“小山”,有些路段甚至十多辆共享单车直接停在马路上。

△无处停放的共享单车。

大片空地却禁止停车

一边混乱不堪,另一边却是完全不同的画面。与1号和2号口相比,长江南路站新建的3号和4号口的情况大不相同。3号口前有约500平方米空地,上面连一辆车都没停,崭新的红砖灰墙干干净净,与不远处的“车山车海”形成鲜明对比。原来,在几处人行道入口,设置了红白桩,间隔不超过40厘米,小于大部分电动自行车的宽度,空地中央也用红白桩隔了一道分界线。内侧墙壁上每隔几十米就贴了半个人大的蓝色警示牌“禁止停放非机动车”。一旁值班的网格员表示,由于是人行通道,所以这片区域禁止停车。4号出口外则停了几辆宽度稍窄的电动自行车。记者看到,一位市民费力地调整车的角度,勉强推车挤过红白桩之间的缝隙,然后把车停在4号出口外的小型空地上,进入地铁站。

△3号出口外的空地禁止停车。

由于两端都设置了红白桩,3号和4号口之间约200米长的人行道上也鲜有车停放。一名骑车的市民说:“这里的人行道之前还能正常停车,前两天突然装了桩子,我的电动车就被卡在里面出不来了。”

有市民提出疑问:“这里这么宽敞为啥不让停车?搞得旁边的人行道堵得人都过不去。”

采纳建议增停车空间

长江南路沿线人行道“停车乱”有解吗?3号和4号口的空地是否能划给非机动车停车?1月26日上午,记者联系了宝山区淞南镇建管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18号线开通运营后,人流剧增。为了应对非机动车管理压力,淞南镇专门调派10名工作人员,在早高峰期间做好市民停车疏导工作。由于早晚高峰人流量过大,3号口外约500平方米的空地,原本是用于排队时扩大人与人之间距离的。现将考虑采纳市民建议,在空地上划出部分区域,允许非机动车停放,减少周边停车压力。

△周边路段人行道的停车压力亟待缓解。

对于部分市民提出“为何在人行道出入口增设红白桩”,该负责人解释称,由于3号和4号口之间的人行道相对较窄,中间还有一条盲道,如果非机动车在此停放会占用盲道,所以整段人行道并不适合划线设置非机动车停放点。建管方面正在考虑同绿化部门协调,增设非机动车停放区域,并建设智能公交候车亭,缓解长江南路站的人车矛盾。

地铁站紧邻的公交枢纽站与人行道之间有一块灰色围墙隔起来的区域,淞南镇建管中心负责人表示,未来,该区域将改建成非机动车停车场。

栏目主编:毛锦伟 文字编辑:郑朕

来源:作者:郑朕 赵雨萌

阅读剩余
THE END